學外語時一定要No Chinese嗎?認識跨語言實踐

2024-03-13


No Chinese必要嗎?允許不同語言交替使用的例外


提及雙語教學的原則時(👉點此複習文章),我們強調:

  • ​只使用慣用或流利的語言跟孩子互動​
  • 不要同一句話內,交雜使用不同語言​​​



但其實避免語言混用的原則中,有一個例外情況,即於使用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時。

跨語言實踐,由教育家Cen Williams提出,起源於英國的威爾斯(Wales)地區。 ​​


威爾斯當時被英國統治,因此當地居民使用的威爾斯語,曾一度因英語政策推行而式微,之後威爾斯地方政府為了振興威爾斯語,要求學生在課堂中只能使用威爾斯語溝通。

​​但實際上,由於老師跟學生們都較擅長說英語,所以常會用英語來解釋威爾斯語,或是在說威爾斯語時,將某些困難的單字以英語替代。

​​然而學者卻發現,藉由此種交替使用兩種語言的方法,反而更能讓學生有效吸收及運用威爾斯語。​​​​​​



用熟練的語言來學習新的語言

​跨語言實踐提倡用原本已經熟悉的語言,來協助學習新的語言。例如原本母語為中文,但要學習第二外語(如英文)時,可以視情況在英文中使用中文補充說明。​​​


雖然跨語言實踐沒有規定一定要 no chinese,但是允許使用原本語言的時機很重要,通常為:

  • 提及家中的慣用語、習慣稱謂時。如:「we are going to visit 舅舅 and 舅媽 this weekend」​孩子明顯不理解原本的語句時,可以適時換種語言描述或補充。
  • 使用縮寫的時候。如:「我爸最愛看NBA」、「我妹妹AKA竹北跟屁蟲」​​​​跨語言實踐涉及大量的「語碼轉換」。
  • 其他語言傳達的意思更為精確。如:「你想不想吃doritos」、「Do you like to eat甜不辣?」​


轉換可以讓多語者以最有效率的方式表達闡明自己的意思,因此,如果說者當下最快提取到的詞彙是其他語言,就會出現語言切換。​​​



然而,「我喜歡房間更big一點」、「我比較prefer吃burger」這種切換內容較不必要的晶晶體用法,還是盡量少一點use會比較better喔​​​​!





參考文獻​

張秀娟, & 陳易芬. (2020). 跨語言實踐在國小雙語教學實施的可能性探討. 臺灣教育評論月刊, 9(12), 69-75.​

Conteh, J. (2018). Translanguaging. ELT journal, 72(4), 445-447.​

García, O., & Lin, A. M. (2017). Translanguaging in bilingual education. Bilingual and multilingual education, 117-130.​

Lewis, G., Jones, B., & Baker, C. (2012). Translanguaging: Origins and development from school to street and beyond. Educational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18(7), 641-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