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要求左撇子的孩子改用右手啦!慣用手的發展:來測測看孩子的慣用手是哪隻手吧!
.精細動作受阻:原本慣用左手的孩子,被迫用右手時可能難以順暢地完成精細動作,如書寫、使用工具等,並導致挫折感增加。
.精細動作受阻:原本慣用左手的孩子,被迫用右手時可能難以順暢地完成精細動作,如書寫、使用工具等,並導致挫折感增加。
先說結論,不能。
當孩子在成人引導下唸一遍某個詞時,我們無法確認他是否能「自主」且在正確的情境中使用這個詞彙。
爸爸媽媽或熟悉孩子的其他人能明白孩子的意思,且能和情境對應。例如,孩子說「阿汪」,你知道他在指狗狗。
美國的臨床心理學家Emmett Velten想在實驗室裡發明能迅速創造快樂的簡單方法 。
研究顯示,鏡像字可能會出現在「幼兒」及「有腦部損傷的成人」中。
她說:「老師,為什麼孩子在你這邊上課這麼乖,我回家用一樣的方式互動,小孩就又哭又鬧、一直賴皮,我真的覺得自己當媽媽很失敗……」她看起來很自責,心力交瘁。
孩子接觸社交媒體的時間愈來愈早,面臨大量不準確甚至有誤導性的資訊,你會擔心孩子不知道怎麼判斷嗎?
最近衛教時,跟家長誇說孩子今天自己命名了好多繪本中的交通工具,聽到家長回了一句:「那有什麼,他哥哥在他這個年紀早就會講句子了。」
在寶寶的理性模仿研究中,我們發現嬰兒會根據情境是否合理,來決定要不要模仿大人的行為。
讓孩子瞭解「食物」與「食品」的差異,並意識到選擇健康食材的重要。國際目前大多採用NOVA食品分類系統(Nova food classification),依照加工性質、程度和目的將食物分成四種等級
今天治療課發現孩子帶了「蠟瓶糖」來上課,雖然他是裝在鉛筆盒裡,一看就沒有要拿來吃的意圖,但還是讓我嚇了一跳,原來網路上說的是真的,這玩意已經流傳進台灣了😮
雖然大家都知道寶寶喜歡模仿大人,但其實他們可不是呆呆的什麼都模仿,而是會看情況分辨你這動作是有沒有意義,再決定要不要學唷!
診間遇到的爸媽,常因為在家觀察到孩子出現某些特定的行為,擔心孩子有自閉症。
美國心理學家John Buck,在1948年提出了屋樹人繪圖測驗(House, Tree, Person Projective Drawing)🏡🤸♂ 請受試者在紙上畫出「房子」、「樹」跟「人」,並透過繪畫內容,分析個人的心理狀態。
「他都會用很似是而非的方式呼攏我,例如說啥打電動是在運動頭腦還有手指」
你知道從113/7/1開始,未滿七歲的孩子,有多6次兒童發展篩檢服務嗎😉
小時候,大人總教導我們:「要小心陌生人、不可以跟著不認識的人走」
從前這個節日對多數人的意義只在於為人子女,但在成為媽媽之後,好像又變得更為特別了。
最近接到一個媽媽母語是英文、爸爸則講中文的寶寶,在建議媽媽可以多跟孩子玩遊戲,以促進孩子的語言發展時,剛好提到「扮家家酒」。
不管是在臨床上,還是在網路上,我們常常被問到「語言治療師是什麼?」 或是「在哪裡可以找到語言治療師?」
有些家長可能會注意到孩子在成長階段時,會有講話結結巴巴、不流暢的現象,有些孩子長大一些就好了,但也有些孩子的狀況會隨著需要面對的情境越來越複雜,例如上台發表心得、結交新朋友,而變得更加嚴重,到底這樣是不是就是所謂的「口吃」呢?
但其實避免語言混用的原則中,有一個例外情況,即於使用跨語言實踐(translanguaging)時。
「孩子晚上睡前很喜歡跟我一起共讀繪本,但播錄音帶給他聽,他都不要!」
表達性詞彙指的是一個人可以「自發」說出的詞語,因此透過模仿他人而說出的鸚鵡語,不能算在孩子的詞彙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