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對話更流暢:與孩子溝通的實用技巧,有效提升親子互動品質
良好的溝通是人際互動的基礎。然而,許多父母可能在與孩子對話時,無意中使用了指責的語氣或封閉式的問題,導致孩子無法真誠地分享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良好的溝通是人際互動的基礎。然而,許多父母可能在與孩子對話時,無意中使用了指責的語氣或封閉式的問題,導致孩子無法真誠地分享他們的想法與感受。
「老師我們在家有嘗試用那種類似幫小孩配旁白的方式跟他互動,可是他語言能力完全沒變好,而且反而更排斥開口說話耶!怎麼會這樣?」
「除了共讀之外,有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提升孩子的語言能力?」
故事中,蘇格拉底總是透過「提問」引導人覺察、思考問題,而非直接給建議與指導。透過此方式,主角漸漸學會自己反思、嘗試處理遇到的狀況🧠
「我每次交待小孩做事,他好像都沒辦法記得全部,忘東忘西的。」
遇到這種討論容易失焦的狀況,很適合試試看ORID焦點討論法。
有個研究,找來了54名年齡介於13-18個月大的寶寶,並將他們隨機分成兩組:努力組、不努力組。
跟幼兒玩的時候,大人要跟孩子同一視線高度。最容易達成的方式是大人席地而坐,實際參與其中,與孩子一起笑、一起玩。而非只是旁觀一般在旁邊站著或在椅子上觀察孩子,偶爾評論幾句。
與其像是在說文解字一樣地描述:「耐心指的是在面對困難、挫折或需要長時間等待的情況下,能夠保持冷靜和穩定的心態,不輕易感到焦躁或煩躁。」
「小孩做事情都不動腦,我叫他在房間寫明天要交的作業,寫半天進去看,他生字圈詞都還全部空著。」
「我看很多親子館跟幼兒園都有扮演區,或是那種什麼小小職業體驗營的,這個有很重要嗎?」
但有時候,孩子只喜歡用比的,家長要反思一下,是不是讓孩子養成只要一個動作、一個眼神,家長心領神會,就會什麼都幫孩子「傳好好」,導致孩子根本不需要開口,便能用一指神功得天下!
其實,要與孩子有效溝通、建立合作的親子關係,是有方法的,如果育兒過程讓人焦頭爛額,不妨試試看以下的溝通技巧,能幫助家長更有效地與孩子交流:
在請孩子做事情之前,可以先叫喚孩子的名字,或輕輕拍拍孩子,確保孩子知道你有事要跟他說。
有許多家長,在接到孩子下課後,很喜歡問孩子:「你今天在學校過得怎麼樣?」
「看了積木發展階段的文章後釋懷很多,這幾天發現兒子又在重複疊高然後推倒,只覺得他也有好好地在進行遊戲…」
「只是踩到被掃到地上的樂高時,我還是會瞬間惱怒就是了😂」
發完積木遊戲階段的圖文後,收到好可愛的私訊,順便安慰一下爸媽,掉在地上的樂高是人間十大暗器之首,惱怒很正常😆
|培果延伸閱讀:孩子玩積木的七個階段
介紹完孩子玩積木的發展後,這篇接著來討論在孩子玩積木時,家長可以怎麼引導孩子玩積木,或是從旁協助唷!
「我看書上說要多跟孩子聊天,有助於他們的語言表達發展」🙋♀️
「有一次我兒子在畫我時,把臉整個塗成藍藍的,我就跟他說哇寶貝在畫納美人嗎👽 結果他好一陣子都不再畫畫了🥲」
1. 簡化:所有東西都使用相同單位詞,例如一個花、一個水、一個車子。
「我看口語發展里程碑中提到一歲半要會說50個詞,請問詞彙量怎麼提升?」
「長輩說先生小時候也是這樣,長大就好了,應該沒關係吧🤷♀️」
你知道嗎?寶寶雖然不說,但寶寶其實是有溝通意圖、「有話想說」的唷!
前面文章提及兒童的疑問句發展里程碑,而針對有答非所問狀況的孩子,其問句理解與表達練習的順序,也可按照發展歷程的先後,循序漸進地安排🎯
之前文章我們曾提及說故事的能力與寫作能力相關,那麼敘事能力跟寫作能力到底可以怎麼加強呢🤔
「老師,我常常聽別人說孩子是在遊戲中學習,可是一直玩,到底要怎麼學東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