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氣時沒好話,試試積極暫停區吧!

2024-03-11

「我知道要正向教養,可是小孩有時候太奸,我真的會氣到理智斷線…」

「但每次吼完他我都很後悔,不知道該怎麼辦」

「小孩在爆炸的時候,完全聽不進別人的話,我常被盧到暴怒,結果好像兩敗俱傷」


有許多家長都有類似的經驗,有時候情緒上來,一不小心就把所有教養拋諸腦後,難聽的話說完、該打的一下也沒少之後,再來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爸爸、好媽媽。

要知道,生氣的時候不會有好話,在情緒當頭繼續正面交鋒很容易越演越烈,對親子關係產生不良影響。因此,這時有個「積極暫停區」(Positive Timeout)作為小小避風港,用來幫助孩子及自己調整情緒和恢復平靜很重要。



什麼是積極暫停區

「積極暫停區」是一個特定的空間,被設計為讓我們或孩子在情緒激動、需要冷靜時,能夠自主前往、進行情緒調整的地方。

積極暫停區通常會放置一些有安撫功能的玩具、抱枕、書籍、紓壓小物,或提供柔和的燈光與安靜的環境,讓人能自由運用、在裡面放鬆以平息情緒、轉移注意力,或者轉換心情。

使用積極暫停區的目的是教導孩子情緒管理的技能,同時提供一個正向的方式,讓他們能在需要的時候主動地找到一個適合自己冷靜的地方,這也有助於親子之間的溝通和理解。


​|培果延伸閱讀:數到3有用嗎?與孩子溝通這樣更有效



怎麼設立積極暫停區


步驟一: 說明目的

在雙方都心平氣和、開開心心的時候,和孩子一起討論打造一個積極暫停區,並說明這麼做的原因。例如:「媽媽或你有時候會覺得很生氣,這時候我們繼續講話,很容易會吵起來。如果我們都能有個地方冷靜一下、放鬆心情,再來溝通就會簡單很多。我們一起來布置一個空間,讓我們在心情不好的時候可以進去度假一下吧!」


步驟二:一同發想及布置

邀請孩子一起想像自己的積極暫停區要是什麼樣子、該放一些什麼東西來幫助孩子冷靜,如:「我們來想想你的積極暫停區要放在哪裡好了,要在客廳嗎?還是要在書房?」、「你想怎麼布置呢?怎麼樣的地方會讓你覺得舒服呢?上次那種露營的小帳棚嗎?還是有聖誕燈泡的小床?」也可以與孩子一同為這個空間取一個可愛的名字,例如秘密基地、開心角落等。


步驟三:清楚說明規則

與孩子一起制定在積極暫停區的規則。例如:「完成啦!這邊是一個安全的地方,當你覺得心情不好,或純粹想一個人待著時,都可以進來。如果我發現你在裡面,我就會到其他地方做我的事情,讓你有自己的時間跟空間靜一靜。」


步驟四:討論因應情緒的對策

與孩子探討情緒波動時,可以在積極暫停區裡面做些什麼、怎麼樣才能讓自己的心情好一些,如:「覺得生氣的時候,每個人冷靜下來的作法都不太一樣,有些人喜歡深呼吸、從一慢慢數到十;有些人喜歡看著沙漏或是鐘擺發呆;也有人喜歡做運動或是聽音樂,你呢?你覺得怎麼做會讓你好一點呢?」家長也可以提供自己冷靜的小技巧,幫助孩子在積極暫停區能更有效地管理情緒。


步驟五:分享及示範

與孩子分享家長也有時候會感到生氣或沮喪,而積極暫停區是每個人都可以使用的工具,如:「媽媽也有布置一個安全小窩在陽台,如果媽媽覺得壓力很大、有點情緒時,我喜歡泡一杯茶,坐在我的專屬角落裡休息,過一陣子我就會好一點了,這樣就能避免我在生氣時說氣話,或是做出事後會後悔的舉動了。」


步驟六:提醒使用

當孩子情緒即將失控時,提醒孩子使用積極暫停區,這有助於阻斷衝動的行為,提供雙方冷靜的時間。提醒孩子使用積極暫停區的語氣與說法很關鍵,切記態度要和緩,如:「還好嗎?我注意到你情緒變得比較激動了,如果去秘密基地休息一下,會讓你舒服一點嗎?」而不是責備語氣:「你為什麼打弟弟,你太激動了,你現在去房間自己一個人想一想」



積極暫停區使用要點

記得讓孩子清楚理解積極暫停區的目的很重要,積極暫停區的重點在於讓孩子感受到這是一個支持他們情緒管理的地方,是感受到情緒時能協助自己恢復平靜的安全區域,而非一個處罰或負面的空間,孩子進去裡面不是去反省、關禁閉的。相反的,去積極暫停區是為了幫助孩子感受好一些。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孩子情緒好了,溝通才會順暢。

另外,積極暫停區不適合三歲以下的孩子使用,因為孩子的年紀太小,尚沒有辦法把發生的事情及情緒連結在一起,容易誤以為積極暫停區是一個要求他罰站或面壁思過的懲罰空間。

​|培果延伸閱讀:不打不罵要怎麼教?管教與懲罰


剛開始使用積極暫停區時,記得要由父母自身示範,例如自己感覺情緒變得激動時,可以向孩子說明:「爸爸現在心情有點激動,想到窗邊看看風景冷靜一下」讓孩子透過觀察及模仿,瞭解、學習舒緩情緒的方式。

一開始引入時,也可以由父母陪同進入積極暫停區,家長能從背後環抱孩子,讓孩子將注意力專注在積極暫停區內的可視覺化放鬆物上,例如蠟燭燈或沙漏畫,陪孩子調整呼吸、練習讓自己冷靜下來,較可以避免孩子誤有「自己被父母丟著一個人冷靜」的負面及錯誤想法。

父母可以提議:「你願意自己到你的開心小屋度假一下嗎?你想要爸爸陪你一起去嗎?」幾次下來,當孩子慢慢瞭解這個空間是用來幫助自己放鬆的之後,才有可能自主踏入。




參考文獻

Nelsen, J. (2011). Positive discipline: The classic guide to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self-discipline, responsibility, cooperation,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Ballantine Books.

Gfroerer, K., Nelsen, J., & Kern, R. M. (2013). Positive Discipline: Helping Children Develop Belonging and Coping Resources Using Individual Psychology. Journal of Individual Psychology, 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