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學人精,什麼都要跟大人一樣:孩子的過度模仿

2024-09-25

小孩怎麼什麼都想學大人?

在寶寶的理性模仿研究中,我們發現嬰兒會根據情境是否合理,來決定要不要模仿大人的行為。

例如,大人的手拿滿東西,所以只好用頭開燈時,孩子會判斷大人是因為受到限制,才做出不合理的行為,然而自己的手是空的,於是直接用手開燈。


​|培果延伸閱讀:想讓寶寶模仿你?你的示範要夠聰明



孩子的過度模仿實驗


這次要講的研究,則發現了另一個完全不同的現象。

心理學家找了30位3-5歲的兒童,並設計不同的任務情境,包括打開盒子,以及取出盒子內的物品。

然而在示範如何操作時,研究人員會在過程中加入多餘的、沒有實際意義的動作


例如在打開盒子前,研究人員會先拿棒子敲盒子,或在盒子周圍做一些沒有意義的手勢(在盒子旁邊畫圈圈、拍手、敲盒子的側邊等等)。

而在取出盒子內的物品時也一樣,明明直接用手就可以把東西拿出來,但示範的研究人員會用非必要的工具(像是棍子)去把東西夾出來。


|培果延伸閱讀:小孩打電動打多久?一週一小時剛剛好 


過度模仿現象


有趣的是,兒童在觀察後,不僅做了正確的開盒動作,還在開啟盒子前,照樣模仿了這些無用的動作,即使他們清楚這些動作並無助於達到目標。

無獨有偶,在取出盒子裡的東西時,兒童明明知道直接用手會更方便,但他們也還是模仿大人使用多餘的工具來完成任務。


為什麼會這樣?


心理學家把這種行為稱為「過度模仿」(overimitation),也就是說除了單純的模仿外,兒童會注意成人行為背後的隱含意義。


過度模仿不是因為兒童無法區分有用或無用的行為,而是他們認為大人的行為,代表了一些社會規範和隱藏的規則。孩子們認為每個步驟,無論看起來是否多餘,可能都有其重要性,並且應該遵循。

這種類型的模仿,反映了孩子在學習怎麼融入社會、遵守規則以及試圖符合普世價值的過程。


​|培果延伸閱讀:人際互動的關鍵:語用能力發展里程碑 


過度模仿的原因


1. 社會信任:

兒童天生信任成人,認為成人的行為具有教育意義,因此他們傾向於完全模仿,假設成人的行為都是值得學習的。

2. 學習社會規範:

兒童不僅學習任務完成的方式,還學習「正確的做事方式」,這種「正確」可能包含了文化或社會中的隱形規範。

3. 群體合作意識:

通過模仿成人的行為,兒童不僅是在完成任務,還是在展示自己能夠與他人合作並遵循共同的規則。


​|培果延伸閱讀:叫他都當耳邊風?怎麼讓孩子自動自發



研究的重要性與意義

這項研究表明,兒童在3到5歲左右,除了功能性的模仿行為外,更多是在學習如何理解和融入社會。他們會試圖從成人的行為中解讀出潛在的規範,這是社會化過程中的一個關鍵階段。


至於這跟寶寶的理性模仿有什麼不一樣呢?

嬰兒的理性模仿強調寶寶會根據情境推理,並進行有效、有意義的模仿;而過度模仿則強調兒童對社會規範的遵循,即孩子可能會模仿所有他觀察到的行為,包括那些不必要的動作,即使他知道這些動作對完成任務沒有實際貢獻。

過度模仿反映了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開始會注重社會規則與嘗試合作的現象


所以說,下次如果你做了什麼蠢事情,發現孩子跟著學的話,不要覺得孩子不聰明,而應該覺得他「社會化」了唷!


參考文獻

Kenward, B., McCarty, K., & L. C. (2011). Overimita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learning and normativity. Developmental Review, 31(2-3), 214-230. https://doi.org/10.1016/j.dr.2011.07.002


最新文章